如何将极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保存、沉淀、传承与创新?针对这个问题,7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赴云南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王卉、王安琪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云南省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学习、体验交流。
毋减毋糙修精品,勤心勤力志康宁
“一脉相承六百年”,昆中药始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拥有600余年传承史,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昆中药博物馆参观。实践队员在参观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昆中药六百多年的文化历史:十年沉淀申非遗,百年传承继初心,毋减毋糙修精品,勤心勤力志康宁,昆中药的企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传承人,也令我们为其企业文化所撼动,进而寻思自己学医的初心。
体验非遗药制作:技艺更迭,坚守选择
结束对昆中药博物馆的参观后,实践队员在非遗传承人阮云的带领下来到了非遗展示馆内。实践队员正襟危坐,观看了有关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的宣传视频,在一幕幕非遗人传承创新的剪影中体会到非遗匠心的传承与坚守,也感悟到“药食同源”“养生从脾胃开始”“舒清养、治未病”等中药智慧。
紧接着,实践队员前往体验馆体验碾药、筛药、炒药、香囊制作、手搓大蜜丸等传统技艺。实践队员迫不及待地参与其中,在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香囊、搓出形状大小相同的蜜丸的一刻,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对手工技艺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
在实践队员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几位非遗传承人也向我们简单介绍有关的中医药以及手工技艺小知识,他们表示,昆中药始终坚持初心,坚持药物本该拥有的口感及功效,不受外界影响而随意改变,因此无论技艺、市场如何更迭,都始终牢记使命,为广大人民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对话非遗传承人:精工修合,匠心传承
随后,实践队员与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座谈交流。
继承与创新
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炮制工艺的负责人李恒在介绍了何为炮制、何为修合之后,他指出炮制的传承是在师带徒制度之下,一个经由口口相传而持续长久、不可松懈的过程。只有先存在传承精神,才能产生创新能力,在突破与完善中不断自我超越实现创新是传承的活力所在。技艺、经验、感悟被倾囊相授,在一代代民族脊梁中延续而发展着,崭新的方法、器具、思维才能破土而出、与时俱进。
总结与创新
阮云师承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元昆,做药三十余年,她对丸剂制作技艺颇有感悟。谈到丸剂的制作时,阮云表示:在历史长河中,做药的方式与仪器等都在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丸剂配比的坚守。在坚持配比的基础上,她对所有的制作流程都进行数次记录分析、对比总结,力求在实验中一次过关,避免反复试错,而这份经验的总结也正是她所希望传承下去的宝贵事物。
传播与创新
张国峰是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现代中成药颗粒剂的负责人,在向实践队简单介绍了现代中成药的分类、制法与意义后,他指出中医药的传播包括了技术的传播以及文化的传播,而中成药作为一种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创新,正是凭借其制作简单,方便服用而传播进百姓家中。昆中药在传播上做出的努力不仅是探索药物的现代化,还包括定期向大众提供博物馆的讲解与体验馆的体验,并出版书籍宣讲云南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切身实地地落在土地上惠泽万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作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新青年,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坚持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医药文化发展道路,并不断创新使其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