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  讲基础故事  -  人物访谈  -  正文
【迎校庆 人物访谈】病原生物学系 黄亚非老师

作者:采写:黄咏晖 陈奕(临床本硕博2001班) 时间:2022-06-06 点击量:

病原生物学系 黄亚非老师

个人简介:200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2007-2009年于美国国家犹太人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5年任研究助理。2015-2018年10月担任湖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湖北省生命源干细胞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2018年10月入职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目前主要从事γδ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NAS、Hypertension、Journal of Immunology和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


Q:首先祝贺您在去年基础医学院的考核中达到了优秀。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我们想借着这个机会采访您。请问老师您从事教师职业多少年了呢?

A:我真正从事教师职业了大约有十年。我的职业经历比较复杂,当过医生,也在公司干过,因此是断断续续地从事这个职业的:之前2001年开始在同济当老师。然后中间出国了大概十年,回国后又回到学校,因此前前后后大概有十年。我当老师可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他们都是老师,我个人也很喜欢这个职业,可以和很多年轻人交流。


Q: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担任我们学校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这个学科的教师呢?

A:这个跟研究方向有关系,我最早是在免疫学系,是免疫系的老师。出国之后我做了一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研究工作,所以回学校时就选择了病原生物学系。因此,是因为研究方向的关系选择了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Q:您认为从事医学教育,或者说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教育者,一位优秀的老师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呢?

A:我认为,这个品质要求就与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大家要求教师做到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不过我觉得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自己做到了什么,是可以很强烈地、很明确地传递给学生的,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你的影响,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医学院的老师来说,可能就是更多的强调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对吧?所以你对患者必须有人文的关怀,我觉得这个方面可能最重要,作为一个医学院的老师,你自己就应该做到这一点。


Q:您成为老师这么多年了,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A: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当然来自我的学生们了。我出国前带过几个七年制的学生,当时还是叫七年制,你们现在是八年制,那个时候七年制毕业后是硕士学位。他们都很优秀,毕业后都当了医生。我还在国外的时候他们也会经常跟我联系,说说他们的近况之类的。现在他们那一批四个人都是很优秀的临床科学家,这是我感到很自豪的事情;也有些医学生最后转行从事基础研究,有个学生后来碰到我,说这个选择是受我的影响,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影响是好是坏,但这大概是一些比较有自豪感的事情。我现在也有一些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我希望将来也能以他(她)们为荣。


Q:您认为我们学生应该在学习的时候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A: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吗?我知道你们对理想的老师也会有很多要求(笑)。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的裘教授也就是裘院士,他总结的很好:德不尽佛、才不尽仙都不可为医。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德才兼备。我觉得可能“德”要摆在前面,特鲁多医生也说过:“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能够做到而且相对容易实现的事情当然是安慰,我相信每个医生只要愿意做就都可以做到;虽然治愈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学习了医学之后发现有很多疾病是治愈不了的,那么如果你让患者感觉到他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对他而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慰,我们医生也就实现了帮助。是的,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医学生最需要具备的品质,你的医德应该永远放在第一位。当然,如果说你立志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科学家的话,你还需要有“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有一个目标去攻克某个疾病,要把现有的诊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好好听讲(笑),自己要有内驱力,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临床科学家。


Q:您已经从事这个职业十多年了,你觉得我们现在这些年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有没有需要改进或者说缺乏的品质?

A:其实每一代人都有他鲜明的时代烙印,每一代人都是不一样的,你比如说我的导师那一辈,龚非力、沈关心、吴雄文和李卓娅教授他们是那一代人,我们是这一代人,你们是下一代。你们有你们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好的,有一些跟我们不一样的呢就不见得不好,是吧?其实我觉得就是大家要互相影响,我们需要把最重要的品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下去,我的老师们就是很好的榜样。我觉得你们这一代有你们的时代烙印,你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吧?可能最缺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这个共情的能力,在这方面你们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因为你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们跟父母的交流,跟同辈的交流跟我们那个时候都不一样,对吧?我希望你们在学校里面就可以锻炼一下这方面的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要进一步的提高,因为你们将面对很多很多需要帮助的患者。


Q:您能谈一谈对我们学校未来或者说病原微生物系未来发展的展望、期望吗?

A:嗯,期望就是我刚才讲到的:一个是硬件方面,我就不再多说了;软件方面,现在人才也有了,那就是要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学,我们希望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生,这个我们一直在做,我个人在讲课的时候会经常讲一些病例,或者是我个人的真实经历,让学生觉得他们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科研,我们需要从事更多与病原生物直接相关的研究,做一些与真实世界里导致人类疾病的重要病原生物的研究。因为,当前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寄生虫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许多与寄生虫相关的疾病现在已经很少了,这里面也有很多本校老师的贡献,但也同时意味着我们的专业需要新的研究方向。是的,我就希望我们大家把这个专业转型做好,更多地契合民生,比如像新冠这样的一些传染病,我们能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愿望。


Q: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校七十周年,老师您能不能谈一下您对学校这些年的发展的看法?

A:学校总体来说是往好的方向在发展,我们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合校嘛,在我出国前就已经合并了。以前是同济医科大学,再早是武汉医学院,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校之后的名字很长,所以有些人图省事就直接把“同济医学院”几个字给拿掉了,其实医学院有更悠久的历史,你们有空可以去校史馆看看。我希望在医学方面,学校可以进行更多的一些投入,具体到我们这个基础医学院也是如此,再具体到我的专业病原生物学系呢,病原生物学系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现在属于前百分之一的专业,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前进到千分之一的专业,那这就需要有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软件方面,学校现在引进了不少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这是核心竞争力;在硬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比如说这次新冠来了,疫情爆发之后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啊,没有p3实验室,很难做很多深入的研究。学校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在做一些努力。怎么说?我们永远需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明天会更好。


学院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号楼1426室

邮编:430030 | 电话/传真:027-83692608
院长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