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历史
首页  -  讲基础故事  -  追忆历史  -  正文
【追忆历史】六亿神州尽舜尧----华科大同济基础医学院早期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纪实

作者:方正明 时间:2023-03-28 点击量:

血吸虫病曾经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人达千万之多,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受血吸虫病的威胁,大规模急性感染频发,流行区常见“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以下简称血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地)已有337个达到消除标准,98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5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目前正加速推进全面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同济医学济人济世济天下,近百年来基础医学多门学科的先辈们在血防科研上作出过诸多重要贡献。本文重读历史文献,缅怀先辈们科技救国、甘于奉献,在血防科研中取得的丰功伟绩。

1930-1940年代,拨开迷雾

早在1930年代,血防先驱李赋京、姚永政教授在国内首开现场调查之先河,在发现血吸虫病新疫区及钉螺新种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赋京1928年从德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入职当时新成立的“中央卫生试验所”病理科即开始钉螺生物学研究。1928-1930年陈方之、李赋京带队首次对江浙一带进行了历时三年血吸虫病与钉螺的详细缜密的现场实地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提出“避尾蚴、杀虫卵、灭钉螺”预防为主的血防理念。李赋京教授是中国钉螺学系统研究第一人,他以嘉兴钉螺为模本,1930年完成钉螺的解剖学研究、1931年完成钉螺的胎后发育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1932年的中国《科学》杂志上。1936年在安徽歙县发现钉螺新种,命名为安徽李氏钉螺(OncomelaniaanhuiensisliiLi,1936)。1930-1940年代,李赋京教授在繁忙的医学教育工作之余常到流行区现场研究钉螺。1948年《中华医学杂志》刊登李赋京著《中国之日本住血吸虫病及其管制》。

1933年,浙江开化血吸虫病极其严重,当时的“中央卫生设施实验处”派遣寄生虫学系主任姚永政教授及甘怀杰医师赴该地,设立首个“中央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队”。1934年姚永政首次报告了浙江开化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钉螺感染率,并证实牛、犬为动物保虫宿主;1935年报告了江苏镇江士兵血吸虫病感染率及当地钉螺阳性率;1936年报告在江苏宜兴发现血吸虫病人并现场调查钉螺阳性率。1938年夏,姚永政受国联防疫团和广西南宁防疫处邀请,赴广西宾阳县王灵乡实地调查,确认广西地区有血吸虫病流行并发现钉螺为一新种,被国际专家命名为姚氏钉螺(OncomelaniayaoiBartsch,1939)。1945年首次报告四川彭县儿童血吸虫病感染率及当地钉螺阳性率。

李赋京、姚永政教授的早期研究为我国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李赋京著《钉螺的解剖》配图。1932年。

姚永政教授研究团队在宾阳县王灵乡孳生地采集钉螺。1938年。

1949-1950年,军民携手送瘟神

1949—1950年沪郊解放军发生大规模血吸虫急性感染,姚永政、杨述祖、李赋京等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积极投入救治工作,姚永政担任检验顾问。同济成立了262人组成的防治中队,赴江苏太仓对口支援20军58师。基础医学院参加过此防治工作的有:冯新为(免疫学系,时附属医院内科医生)、陆素筠(寄生虫学教研室)、刘恭植(微生物学教研室)、周开渠(组胚学教研室)、何善述(生化教研室,时大三学生)、单亚丽(寄生虫学教研室、时大三学生)。在他们的努力下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从而保证了部队官兵的健康和战斗力。

何善述(时大三学生,后生化教研室)所在的第二分队第八小组合影。1950年。

陆素筠(时寄生虫学馆助教)所在的十六小组合影。1950年。

病理、药理、生理、解剖、组胚、寄生虫,多学科助力临床救治

杨述祖教授于1931-1942年在“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寄生虫病病理学,是我国寄生虫病病理学开创者。在1949-1950年沪郊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编印、陈毅题写书名的《血吸虫病防治手册》中,杨述祖编写病理学章节。1950年,杨述祖、武忠弼教授发表了《酒石酸锑钾中毒症之病理变化》,从病理变化角度探讨了中毒症机制,为临床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1956年开始杨述祖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1964年杨述祖、吴明明发表《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从病理形态所见探讨发病机制》,提出急性血吸虫病病变的发生机制,除了虫体的代谢产物和毛蚴头腺分泌物对机体可发挥破坏细胞的作用外,与此等物质特别是毛蚴头腺分泌物作为抗原所引起的患者机体反应性增高和局部组织过敏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1957年,武忠弼教授发明了从小鼠尾静脉注入血吸虫卵以观察虫卵进入肺组织后自始至终不同时间段引起病变的发展进程,发表了《小白鼠肺组织内人工注入的血吸虫卵所引起的病变》,观察到虫卵结节的形成过程。该实验方法后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成为国际上研究血吸虫病免疫病理学的经典方法。1964年武教授再次运用这一方法,以家兔实验对象深入研究了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日本血吸虫所致病变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1987年武教授指导博士生徐玉会对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发表了《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病变机理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主席台左1:武忠弼教授。石佑恩教授编导的科教影片《血吸虫病》剧照,1978年。

上世纪50年代,酒石酸锑钾是治疗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但该药由于疗程长、毒性大,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时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的吕富华教授领导药理教研室同仁开展了锑剂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理学研究。1956年,方达超、张覃沐、吕富华发表《甲状腺切除及抗甲状腺药物对锑剂毒性的影响》;1957年,李敦周,方达超,吕富华发表《磷酸盐緩冲液,血清及全血对酒石酸銻鉀刺激性的影响以及酒石酸銻鉀与酒石酸銻鈉刺激性的比較》;方达超,李敦周,吕富华发表《氯苯駢噻嗪对酒石酸銻鉀毒性及催吐作用的影响》;1958年李敦周,方达超,吕富华发表《右旋醣酐与PERISTON對酒石酸銻鉀毒性、刺激性及吸收速度的影響》;1966年,郭兆贵,方达超,吕富华发表《酒石酸锑钾对猫心乳头肌某些基本特性的影响》。以上研究成果为指导临床安全使用銻剂治疗血吸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1975年5月,抗血吸虫病新药硝硫氰胺(代号7505)在国内仿制成功,武汉医学院承担临床试治,基础医学寄生虫、病理、药理、生理、解剖、组胚多学科承担临床前期的实验研究。1976-1982年间在湖北省等地用硝硫氰胺治疗血吸虫病人350余万例以及大量病牛,大幅度较低了疫情,减少了传染源。基础医学院各学科完成的研究有:1.寄生虫学教研室《“7505”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研究----治疗效果和毒性试验》;2.寄生虫学教研室《硝硫氰胺对动物体内血吸虫的作用机理》;3.彭庆廉(组胚)《3H-硝硫氰胺在血吸虫体内分布的放射自显影的研究》;4.杨焜(生理)《毒性剂量硝硫氰胺抑制心肌收缩机制的初步分析》;5.杨焜(生理)、王汉章、吴振英、张晓汉《硝硫氰胺对猫心血管系统急性毒性影响的机理分析》;6.李少如(生理)、曾敬添、李之望《硝硫氰胺对蟾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7.李之望(生理)、曾敬添、李少如《硝硫氰胺和酒石酸锑钾对离体蟾蜍心电图的影响》;8.褚连仲(病理)、武忠弼《硝硫氰胺对实验动物肝脏损害的病理形态观察》;9.阮幼冰(病理)、武忠弼《硝硫氰胺对实验动物肝脏损害的电子显微镜观察》;10.武忠弼(病理)《硝硫氰胺对人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兼论黄疸的发生机理》;11.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寄生虫学教研室《硝硫氰胺对感染血吸虫的小鼠肝脏组织化学的变化》;12.熊希凯(解剖)、郑达人、洪子聪,邓德忠、张艳、胡崇家、贾菊芳,程绍瑜,冷大毛《硝硫氰胺(7505)对小鼠肝脏影响的组织化学观察》;13.褚连仲(病理)、武忠弼、顾寄真、张东绅、陈善金《治疗剂量硝硫氰胺对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损害》;14.褚连仲(病理)、宋光放、陈其武、顾寄真《硝硫氰胺治疗晚期日本血吸虫病一例尸检报告》。

1978年,抗血吸虫新药吡喹酮在国内合成成功,基础医学院各学科完成的研究有:1.陈兆浚(寄生虫)、胡文秀《吡喹酮抗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作用的研究》;2.熊希凯(解剖)、张艳、陈兆浚、魏德祥《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机理的研究----血吸虫体组织化学变化的观察》;3.褚连仲(病理)、武忠弼、顾寄真、陈善金、张东绅《治疗剂量吡喹酮对人肝细胞影响的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基础医学院学生钉螺现场实习。1970年代。(雷家慧副教授供图)

基础医学院学生血吸虫病现场实习,为血吸虫病人做体格检查。1970年代。(雷家慧副教授供图)

基础医学院学生钉螺现场实习,马家骅教授讲解。1980年代。(雷家慧副教授供图)

预防为主,消灭钉螺

李赋京教授博学多才,讲授过病理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组织胚胎学等多门学科,担任教务领导工作,擅长绘图,始终以钉螺为研究方向。钉螺是血吸虫病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意义重大。1954年11月,省卫生厅聘任李赋京、姚永政教授为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2月,李赋京、魏德祥等人组成钉螺研究组,李任组长。此前研究组已于1953年11月开始选黄陂县什仔湖为实验区,进行钉螺生态规律的研究。

武汉市郊及其周边县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属于湖沼型疫区,其特点是湖区异常辽阔,钉螺分布面广,每年夏涝冬陆更加大了灭螺难度。我国80%的疫区属于湖沼型,开展湖沼地区灭螺实验意义重大。李赋京、魏德祥等人分析了湖沼型疫区内有不同类型的地势地形区域,开展多种类型的灭螺实验:市郊姑嫂树张公堤外、黄冈县花园乡,为“临湖平原”灭螺实验区;黄陂县横店区向店乡为“湖汊型”灭螺实验区;阳新县十里湖为“荒洲型”灭螺实验区。实验证明,湖沼型地区结合农业生产,采用围垦的方法,去除钉螺赖以生存的水、草、土壤三要素,既消灭了钉螺又能提高农业产量。

1956年基础医学院模拟钉螺孳生环境在校内建设了一个研究钉螺的小基地,李赋京教授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在这里研究钉螺或赴疫区现场研究。1956年5月间,李赋京、张求精赴江陵、潜江实地调查,写出了《荆州专区江陵县资市和潜江县新生乡有关血吸虫病两管一灭和个人防护的技术检查总结报告》,省委批示转发。同年,李赋京著《钉螺的解剖和比较解剖》出版发行。1957年,李赋京任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58-1959年,李赋京赴汉川从事血防基层工作并开展灭螺研究。1960-1966年,李赋京深入基层,带领血防队伍,在新洲、阳新等重疫区带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的实践,为当地血防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研究钉螺小基地。温少曼绘画,1976年10月。(同济医学院院史研究会陈英汉副会长供图)

研究钉螺小基地内景,左:韩家俊主任技师。1960年代。

李赋京(中排左1)在新洲县指导血防工作,县第3血防组合影,中排右3胡登焜(组胚)。1960年代初。(李昊处长生前供图)

一次野外作业的间隙,同事写给李赋京一首小诗:“李教授六十有六,随同查螺,背日湖边卧,沟边捉钉螺,哪顾身衰老,唯望人康乐”。1966年。(李昊处长生前供图)

1950-1960年代,武汉医学院在阳新县疫区设“武汉医学院工作队”。1965.10.26~11.7唐哲院长带队赴阳新县血吸虫病疫区调研,时李赋京在阳新县蹲点。二排左起:1杨述祖(病理)、2朱师墨、3章元瑾、4杨晟(生理)、5唐哲、6郭欣、7姚永政(寄生虫)、8于光元、9李赋京(组胚)、10梁之彦(生化)、11吕富华(药理),后排左起:4胡登焜(组胚)。(李昊处长生前供图)

魏德祥教授于1950年代初期开始深入现场研究消灭血吸虫病,于1956年发表《黄冈县花园乡修堤筑坝蓄洪垦殖对血吸虫病的作用的调查报告》,提出“水利是尖兵,农业是主军,卫生是参谋,防洪增产灭钉螺”。1957-1960年间,魏教授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提出和推广了堵湖汊、垦植灭螺、蓄水养殖灭螺、消灭钉螺特殊孳生地,为湖沼地区特别是湖北省湖沼地区广大农村消灭血吸虫病、发展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这些经验,1960-1970年代湖北省87%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1980年代初,魏教授承接中央血防部门下达的“江湖洲滩消灭血吸虫病对策研究”课题,经常深入到应城、公安、石首、监利、江陵等县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调查研究,领导湖北省江湖洲滩消灭血吸虫病对策技术指导组(任组长)的工作,防治成效显著,取得的经验在全省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

1984年魏德祥教授发表《江湖洲滩消灭血吸虫病对策刍议》,提出“春末夏初灭钉螺,秋末冬初治病人(畜)”消灭传染源、“钉螺无害化”、“血防系统工程学”等理念,强调按最优化对策办事,多部门协调,持续进行,形成良性循环,将疫情由控制、下降,直到最终消灭。

1980年代后期,魏德祥教授开展“七五”攻关课题“江湖洲滩地区消灭血吸虫病对策研究”,不顾年老体衰继续在疫区奔波。1989年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工作,直到1990年5月逝世。

魏德祥教授为血防人员讲课。1980年代。

百年接力送瘟神

1989年夏秋季节,武汉市杨园街道爆发大规模急感。寄生虫学教研室全体同仁在保证教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入血防队伍,不分昼夜、节假日,每天乘轮渡往返到达现场紧急为居民粪检普查,历时一个月,查出1604名居民感染血吸虫,使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1980年代开始,随着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生命科学的新进展,血吸虫病的防治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领域更深、更广。因篇幅有限,仅列举研究方向:石佑恩教授“血吸虫病免疫学与疫苗研究”,唐超教授“血吸虫病医学地理学”,李雍龙教授“城市和洲垸型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及对策研究”和“血吸虫病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何昌浩教授“钉螺生态与灭螺研究”,牛安欧教授“血吸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姜昌富副教授“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研究”、刘文琪教授的“血吸虫病免疫学研究”、雷家慧副教授“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研究”、王婷副教授“血吸虫与宿主互作”和“血吸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2000年10月16-22日第六届、2004年10月11-15日第八届国际血吸虫与血吸虫病学术交流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举行。由于李雍龙教授与德国海德堡大学Andreas Ruppel教授的长期合作关系及其在国际血吸虫病学界的影响力,使得两届会议在本院成功召开。

石佑恩教授(前排左3)、魏德祥教授(前排右3)陪同副市长高顺龄与外国专家在疫区考察。

第八届国际血吸虫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与会代表来自6个国家,22所大学,7所研究所。2004年。(李雍龙教授供图)

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开创者裘法祖院士会见与会代表。2004年。(李雍龙教授供图)

2018年,为纪念毛主席《送瘟神诗二首》发表60周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寻找“全国血防先驱”活动,经寻找和推荐,专家组评议、指导组审定,授予李赋京“全国血防先驱”称号,授予姚永政、魏德祥“全国血防先驱提名”称号。

华科大同济基础医学院的血防科研史,是同济人响应国家健康战略重大决策,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为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这里名师云集,一代代学者百年接力,攻坚克难,为送走血吸虫瘟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承蒙李雍龙教授审阅、修改本文,谨此致谢!)


作者:方正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号楼1426室

邮编:430030 | 电话/传真:027-83692608
院长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