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两千多年的“病例会诊”
———华科大同济基础医学院人类古病理学研究纪事
There was a Door to which I found no Key:
There was a Veil past which I could not see:
OMARKHAYYAM(1048-1131),The Rubaiyat.32.
Translation by EDWARDFITZGERALD.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取得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等诸多重大科研成果。在考古研究领域先后出土了两千一百多年的长沙马王堆女尸和江陵凤凰山男尸,医学工作者对古尸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及临床医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了十分珍贵的科学资料,为中国及世界医学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武忠弼教授(1919年3月19日—2007年11月8日)是我国著名病理学家、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以其深厚的病理学学养于1972年和1975年先后参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主持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1982年和1994年武教授又先后指导江陵马砖一号战国楚墓古尸寄生虫学研究、主持荆门郭家岗一号墓战国古尸研究。
本文查阅历史文献,重温武忠弼教授与基础医学院同仁一道在人类古病理学领域开拓进取,不断刷新记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的事迹。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1972年
1972年4月,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尸体外形较为完整、内脏俱在、保存完好。死者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之妻辛氏,年龄50岁左右,入葬时期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数年。时国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长受周恩来总理指示组建工作组,40人工作组包括武忠弼教授等17位国内顶尖专家。12月6日工作组云集长沙,研究马王堆汉墓女尸解剖方案。
武汉医学院电镜室应邀参加了古尸研究工作。为了探索组织的超微结构保存状态,选取了腰大肌、腰丛神经,会厌软骨、肋软骨、髂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肾组织等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六种组织中,骨骼肌的肌纤维及其明暗带横纹清晰可辨,但其超微结构业已消失;部分软骨细胞尚保存着若干基本形态特征,可以辨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检出少量胆固醇结晶残迹;最为突出的是各种组织的间质结缔组织胶原纤维保存得非常完好。其原纤维不仅轮廓清晰,而且显示几无异于新鲜组织的超微结构。
武汉医学院生化教研室也应邀参加了古尸脂类保存情况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古尸肾周脂肪组织的含脂率与现代尸体相近,而脑与肝的含脂率则较高。薄板层析证明,古尸几种组织内含有甘油三酯、胆固醇及酯和游离脂肪酸。未测得有磷脂。化学定量法测定结果表明甘油三脂已大部水解,游离脂肪酸明显增多,成为脂类物质的主要成分。气相层析结果表明,脂肪组织内脂肪酸的组成与近代尸体相近,但脑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增加。
武忠弼教授是我国电子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研究古尸超微结构第一人。他不仅亲自进行古尸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还组织指导其他学科工作者对古尸进行全面系统的保存水平及原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一书,武汉医学院为编委单位,武忠弼教授负责编写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综合报告》和《几种组织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章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引自龚非力教授主编《病理学家武忠弼》
生化教研室冯宗忱教授写给武忠弼教授关于古尸脂类研究论文事宜的信件
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1975年
1975年3-6月,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县北郊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凤凰山发掘出公元前167年西汉早期古墓——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和一具保存完整的男尸,比长沙马王堆汉墓下葬早若干年。6月8日凌晨4时开棺见古尸,当日早晨湖北省委副书记韩宁夫通知武忠弼等专家一起赶赴荆州。韩宁夫同志亲自部署古尸研究工作,武汉医学院武忠弼教授被指命为牵头人,8日晚上9时开始解剖古尸。武汉医学院等22个单位,6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具古尸的研究工作,历时数年,在武汉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设有古尸研究办公室。1982年1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专著,武忠弼牵头撰写《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综合报告》。专著共收录29个研究专题,武汉医学院基础部完成10个研究专题:
1.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彭庆廉、熊希凯牵头完成“器官、细胞和组织保存水平的研究”,肖道恒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2.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武忠弼、阮幼冰牵头完成“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研究”,李统平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3.生物化学教研室冯忠忱、黄征杰、皇甫永穆完成“组织脂类保存水平分析”,柴锡禄、龙福琴、安承仁、季金林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4.生物化学教研室皇甫永穆、周荣章、王式平完成“肝组织维生素A的分析”。
5.微生物学教研室刘恭植、周汝麟参与完成“组织抗原的保存程度”的研究,黄庭学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6.寄生虫学教研室魏德祥、杨文远牵头完成“寄生虫学研究”,马家骅、胡文秀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7.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武忠弼、阮幼冰牵头完成“几种寄生虫卵和组织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李统平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8.生物化学教研室王巽义、王海堂完成“胆结石主要成分分析”,黄征杰、季金林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9.病理解剖学教研室武忠弼、宋光放参与完成“病理变化及死亡原因分析”。
10.微生物学教研室刘恭植、周汝麟参与完成“体腔液及棺液的微生物学研究”,黄庭学参加本专题研究工作。
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吸取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的经验教训,古尸处理、保存与研究及时有序,两者的研究结论相互印证和补充。江陵凤凰山古尸生前为五大夫(相当于县令),男,年龄60岁左右。研究分析推断该古尸死于急性穿孔性腹膜炎并发全身广泛性出血,而马王堆女尸可能死于胆石症为诱因的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猝死。
与马王堆女尸相比,江陵凤凰山古尸脑髓保存程度十分突出,硬脑膜十分完整,血管纹理及蛛网膜颗粒非常清晰,电子显微镜下神经髓鞘保存较好,神经内衣和束衣的胶原纤维保存完好,电镜下可见清晰的周期性横带结构。肝组织及肠壁内检见血吸虫卵。肝内胆管中见有大量华支睾吸虫卵,卵内毛蚴已崩解,但卵壳保存十分完整。肠道中检见鞭虫卵和绦虫卵。该古尸与马王堆女尸都检出血吸虫卵和鞭虫卵,但该古尸比后者下葬时间早若干年,且首次从中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和绦虫卵。江陵凤凰山古尸棺液呈碱性,毛发溶解消失;马王堆女尸棺液呈酸性,毛发保存完好。古尸组织内还发现江陵凤凰山古尸检见大量细菌芽孢,说明初期有细菌繁殖的腐败过程,而后发展成不适合细菌生长的环境形成细菌芽孢。
武忠弼教授担当重任,牵头研究江陵凤凰山西汉古尸,同济基础医学多学科同仁承担了10项专题研究,为该古尸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巩固了同济基础医学在人类古病理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江陵凤凰山168号墓西汉古尸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
引自龚非力教授主编《病理学家武忠弼》
引自龚非力教授主编《病理学家武忠弼》
魏德祥教授主持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寄生虫学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寄生虫卵原版照片(魏德祥教授遗物),宋文剑教授供图
引自龚非力教授主编《病理学家武忠弼》
江陵马砖一号战国楚墓古尸的寄生虫学研究,1982年
1982年1月,湖北江陵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处的马山公社砖瓦厂出土了一座战国中晚期古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278年后不久,出土随葬品数百件,其中丝织品尤为珍贵。古尸组织腐烂溃竭,仅残存干皮碎渣,但骨骼保存完好,属女性骨盆,45岁左右。考虑到寄生虫卵的卵壳对各种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以及参考年代久远的古尸多被检出寄生虫卵,武汉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杨文远、魏德祥等教授刮取古尸腰椎骨、骨盆骨表面粘附的内脏残渣,在实验室内采用生理盐水浸泡、过筛、沉淀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找到大量华支睾吸虫卵和少量鞭虫卵。此发现证实了远在公元前278年我国湖北江陵一带就存在华支睾吸虫病和鞭虫病的流行,比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的相同发现早100多年。这一发现对于古代寄生虫病的流行分布、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外界自然环境情况、寄生虫虫卵抗腐蚀机理,以及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江陵马砖一号战国楚墓古尸残存的干皮碎渣(左图),
显微镜下碎渣中的华支睾吸虫卵(右图,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寄生虫标本陈列室展出)
湖北荆门郭家岗一号墓战国古尸研究,1994年
1993年3月,湖北荆门郭家岗一号墓被盗掘,出土战国女尸一具被任意掩埋于附近土坑内,历时2月后案发,古尸被重新取出,由当地博物馆保存于福尔马林溶液内。6月5日,同济医科大学武忠弼教授带领官阳、周泽斌赶赴荆门博物馆,取材开展古尸病理学研究。
该古尸下葬于大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属战国早中期,为我国发现的最早棺葬尸,死者为女性,年龄大约在65-70岁之间。古尸被盗掘出土,棺椁惨遭破坏,葬具及原始状态被破坏殆尽。古尸被犯罪分子盗掘,任意掩埋持续两个月之久,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与研究,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后续的改变,失去原来的状态,否则必然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令人十分遗憾,非常可惜。
武忠弼教授等人研究发现,该古尸结缔组织胶原纤维保存良好,超微结构清晰,其间尚检见细菌芽孢,古尸肠道内检见大量华支睾吸虫卵和鞭虫卵。这两种寄生虫卵在江陵凤凰山男尸和江陵马砖一号战国楚墓古尸都有发现,但该古尸年代更早。该古尸发现的华支睾吸虫卵和鞭虫卵是我国及世界上的最早记录。
武忠弼教授(左)时年74岁高龄带领官阳(右)、周泽斌(中)赶赴荆门博物馆,取材开展古尸病理学研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科学地发掘了多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极其重视古墓文物及其古尸的研究和保护,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尸不仅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有着科学的防腐技术,也为人类古病理学研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华科大同济基础医学院以其深厚的医学基础和实验技术的积淀,在著名病理学家武忠弼教授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相互合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承蒙李雍龙教授审阅、修改本文,谨此致谢!)
作者:方正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龚非力主编. 病理学家武忠弼.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
2.湖南医学院主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研究. 文物出版社.1980年.
3.武汉医学院科研成果选编. 1983年10月.
4.武忠弼主编.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西汉古尸研究. 文物出版社. 1982年.
5.华怀炘. 江陵西汉古尸研究始末.
6.陈振裕. 江陵西汉男尸出土纪实.
7.杨文远,魏德祥,宋光放,武忠弼,滕壬生. 江陵马砖一号战国楚墓古尸的寄生虫学研究. 武汉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8.武忠弼,官阳,周泽斌. 湖北荆门郭家岗一号墓战国古尸研究(综合报告). 电子显微学报,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