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娟,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神经损伤与再生
学习记忆神经环路
2001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9月在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读研究生,研究雌激素对大鼠海马神经突触电活动的影响,2004年6月获硕士学位(神经生理)。同年7月留校生理系工作。2007年3月获全额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医学院神经创伤中心攻读博士学位。2011年1月获该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在英学习期间曾代表系部参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脊髓损伤学习及英国剑桥大学大脑损伤研究中心学习交流项目。
近年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华中科技大学校创新自主基金项目《HGF/c-Met 信号在外周髓鞘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号:2016YXMS189)。总经费:7万,项目负责人。2016年1月-2018年12月
2.国家自然科技面上项目《敲除多巴胺及其受体D2阳性神经元中ErbB4引起精神分裂症表型的机制》(项目批号:81671331),总经费:60万,项目参与人。项目起止时间:2017年1月-2020年12月
3.国家自然科技面上项目《Wnt/Ror信号在神经肌肉接头形成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项目批号:81471283),总经费:70万,项目参与人。项目起止时间:2015年1月-2018年12月
4. 国家自然科技青年基金项目《mGluR3 激活对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双孔钾通道TWIK-1 膜转运的调节和机制研究》(项目批号:81400973),总经费:23 万,项目参与人。项目起止时间:2015 年1月-2017年12月
5. 华中科技大学校创新自主基金项目《胆碱能神经元调控成年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和功能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号:2014TS059)。总经费:10万,项目参与人。项目起止时间:2014年4月-2015年12月
6. 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Wnt/Ror 信号在神经肌肉接头形成中的作用机制》(项目批号:2014TS060),总经费:10万, 项目参与人。项目起止时间:2014年4月-2015年12月
7.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基金项目《P2X7 受体对胰岛细胞移植疗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项目批号:CXY13M005)。总经费:4 万,项目负责人。项目起止时间:2013年10月-2014年10月
8. 国家自然科技青年基金项目《探索 ATP P2X7 受体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移植后死亡中的作用》(项目批号:81100904),总经费:23 万,项目负责人。项目起止时间:2012年1月-2014年12月
9. 华中科技大学校创新自主基金项目《P2X7 受体在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项目批号:2011QN210)。总经费:5 万,项目负责人。项目起止时间:2011年6月-2012年12月
近年发表的主要相关论文:
1.Wu D,Lee S,Luo J,Xia H,Gushchina S,Richardson PM,Yeh J,Krügel U,Franke H,Zhang Y,Bo X.Intraneural injection of ATP stimulates regeneration of primary sensory axons in the spinal cord.J Neurosci.2018 Feb 7;38(6):1351-1365.
2. Luo J, Lee S, Wu D, Yeh J, Ellamushi H, Wheeler AP, Warnes G, Zhang Y, Bo X. P2X7 purinoceptors contribute to the death of Schwann cells transplanted into the spinal cord. Cell Death Dis. 2013 Oct 3;4:e829.
3.Luo J, Bo X, Wu D, Yeh J, Richardson PM, Zhang Y. Promoting the surviv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ransplanted Schwann cells by over-expressing polysialic acid. Glia 2011 Mar; 59(3): 424-434.
4.Wu D, Yang P, Zhang X,Luo J, Haque ME, Yeh J, Richardson PM, Zhang Y, Bo X. Targeting a Dominant Negative Rho Kinase to Neurons Promotes Axonal Outgrowth and Partial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Rat Rubrospinal Tract Lesion. Mol Ther. 2009 Dec;17(12):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