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  讲基础故事  -  人物访谈  -  正文
【迎校庆 人物访谈】 免疫学系 马婧薇老师

作者:采写:吴卓兰 张敏 (卫管2001班) 时间:2022-05-13 点击量:

免疫学系 马婧薇老师

个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副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和2012年先后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免疫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学系黄波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1月入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2016年被中国免疫学会授予“第六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等。现为中国免疫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和第六届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委会委员。

Q: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人?

A: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会遇到认真向学,积极与老师互动的学生,有的本科生还主动申请到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他们年轻、活力的思想有时能给予老师很多灵感与启发。

Q:如何在科研中保持持续的热情与输出?

A:科研工作需要投入的时间成本非常高,这需要强大的定力去面对,形成工作习惯。我的导师们对我的影响很大,是我做人做科研的榜样。我在硕博阶段的导师是沈关心教授。沈老师的办公室就在我隔壁,一面玻璃墙相隔。沈老师一直到现在都是办公室来的最早的,节假日也不休息,全天都可以听到他敲击键盘的声音,这对我的触动挺大的。

Q:您在带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比较看重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A: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新的文献,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去钻研学习。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就要会分析失败原因,同时提出解决方案。

Q:您平时会不会给大家比如说推荐某些期刊比较好,然后推荐大家去阅读?

A:我觉得广泛的文献阅读非常必要,这可以保证学生们有一个好的科研视野。但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容易,很多同学在早期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效率不高,这需要自己长期的坚持和导师的引导。我基本上会保证每周一次组会,在组会前一天将课题相关的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做成PPT,在组会上汇报并深入讨论学习。这种反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演讲能力均会得到提高。

Q:透过科研的视角,您对当今青年的担当有怎样的看法呢?

A:我有一个学生,本科就读于华科公共卫生专业。他在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做事情并不是特别主动,缺乏科研热情和动力。研二因为疫情在家待了大半年,在这个过程中,他和我交流了很多想法。我觉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返校后非常努力,后来又继续在我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改变对我的触动还是很深的,我觉得新青年的话还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只是有时候需要被合适的引导。

Q:即将到70周年校庆了,您对学生有怎样的一些寄语呢?

A:希望同学们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在自己的专业上越来越优秀。


采写:吴卓兰张敏(卫管2001班)


学院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号楼1426室

邮编:430030 | 电话/传真:027-83692608
院长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