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首页  -  讲基础故事  -  人物访谈  -  正文
【迎校庆 人物访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郭雨松老师

作者:采写:张浩然崔勋怡赵加庆(2020级临床本硕博) 时间:2022-09-06 点击量: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雨松老师

个人简介

郭雨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武汉英才-优秀青年人才计划。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面上项目。

郭雨松教授是美国莱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机械敏感离子通道Piezo等膜蛋白的结构和机制研究。入选美国Damon Runyon癌症研究基金会HHMI Fellow,担任湖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Acta Materia Medica杂志青年编委,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审稿人。近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2篇)、eLife、PNAS、Journal of Virology、PLoS Pathogens和Cell Discovery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Q:听说您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能否将您导师身上一些非常优秀的、顶尖科学家的品质推荐给我们大学生?

A:我的博士后导师是获得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Roderick MacKinnon教授。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要他看中了某个研究方向,他就不会去考虑这个课题有多难,或者有哪些技术还没掌握,而是执着坚定前行。遇到什么难题就解决什么难题,什么技术还没有掌握,就去学习什么技术,这就是他的科研态度。最初他的科研训练背景是以电生理学为主要方法的钾离子通道功能机制研究,但是大量电生理实验数据的积累还是不能解释钾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究竟为什么它可以让钾离子高效通过,但钠离子不可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一定要借助于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也就是要看清楚通道的每个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但他本人没有任何结构生物学的基础,而且膜蛋白的晶体学本身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也是十分有挑战的技术难题。当时他在哈佛大学,那里的研究者不太支持他去做这个没有基础的冒险。但洛克菲勒大学愿意支持他进行这项世界前沿的挑战,于是他就把实验室搬到了洛克菲勒大学,并很快完成了钾离子通道的结构解析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基础或背景限制,而是考虑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很重要的科学问题,需要掌握什么技术,然后就去高效地学习这些技术,并解决问题,为此甚至不惜换一所学校。最终他也因为针对钾离子通道的相关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研究成果在1998年发表,短短五年后就获奖,可见这项成果的意义是非常被大家认可的。

这一点一直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我们考虑未来方向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我们本来会什么,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真正思考我们自己想做什么,主动寻找所需的资源,获得这些资源,也就是“要做什么就找什么”,我感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点,其实他是医学博士背景,就跟我们很多同学们一样是临床医学的本科以及博士,学位是MD。但是他在毕业之后并没有直接去做临床医生,而是找到了本科时的导师去做博士后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基础科研才是他想要从事的方向。他本人对自己的介绍是“一个对数学很有兴趣的生物物理学家”但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大家可以注意这几个关键词,可见他的涉猎其实是很广泛的,并不会局限于某个学科领域。感兴趣的问题需要什么,不管是技术还是知识,他都会去探索学习。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宽一点,不局限于临床医学背景,在临床研究里依然可以放开我们的视野去了解很多其他的知识。不管是出于兴趣,还是出于对工作的帮助。

最后说一点,他本人也不局限于完成科研工作。他非常喜欢皮划艇运动。他会自己划皮划艇到很远甚至没有信号的地方,有时候暑假会划一两个月没有任何信息。这种运动确实让他保持非常好的身体状态,同时让他产生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他研究的是离子通道,他就会想我们的通道和运动是不是有关联,比如热身不够充分,或者是强度很大的时候出现抽筋,和离子通道有什么关系。他也因此延伸出了一些相关的转化研究。

Q:在教学中对我们学生的建议或要求有哪些?

A:其实我2020年才回国任教,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并不多,之前在美国是以助教工作为主。我目前的体会是,同学们可能需要在上课的时候更多与老师互动。老师们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课堂设计和准备,如果同学们有积极的反馈,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后面内容进行调整,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同学们并不投入,沟通效率不好,老师就可能会误判。所以我希望有一个良好互动的气氛,这样教与学的效果都会更好。

Q:您觉得我们本的学生与国外学生有什么不同,国外学生学习方面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A:我在莱斯大学读博士时做了一个学期的讲师,接触的是大一新生,我的感觉是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方向已经有了长远的思考,大一刚进来就已经在想,本科毕业之后会到什么地方在哪个领域进行之后的学习。我觉得这对于刚刚十八九岁的孩子来说难能可贵,值得学习。他们之所以能有比较细致的长远规划,据我观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较早开始大量阅读文献,对各个领域有相当的了解,比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我们也可以不局限于已经选定的专业方向,而应涉猎更广泛的区域,给自己的未来增加更多可能性。

Q:您对我们学生祝福期望或者勉励是什么?

A: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危机并存,更加需要我们的青年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好本领,在将来需要的时候发挥价值,为国家、为社会、特别是为大家的生命健康,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们都可以做得到。

Q: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同济医学院115周年院庆,您对学校的祝福和希望是什么?

A:我们学校目前处于国内顶尖,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祝福我们的同学们不仅仅在学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整个人生也能更加充实、饱满、有价值,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够更加专注投入,享受教学与科研,大家共同将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好!



学院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

                  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号楼1426室

邮编:430030 | 电话/传真:027-83692608
院长信箱:jcyb@hust.edu.cn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22号-1